一个由10个塑料瓶制成的环保袋,制作成本达8.5美元。
9月4日,琼海博鳌,“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东亚绿色复苏和低碳发展智库对话”活动现场,一个性价比并不算高的灰色环保袋引起了与会者们的讨论。
环保,但不便宜。“谁会为它来买单?”有人抛出疑问。
而这正是与会者们探讨的话题重点:如何做到环境和发展的有效平衡。这并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行业就能解决的问题。当天,这场由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琼海市共同举办的智库对话,吸引了来自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企业等各行各业的百余名国内外代表,交流互鉴、共谋发展。
秀出“海南机遇”
绿色低碳发展前景广阔
合作,这是当天会场出现频次最高的单词之一。对话中,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环境与循环经济部门主任钱名宇分享了一项研究发现:科学家在研究A地的降雨时,发现其中的微塑料来自遥远的B地。
这意味着,面对塑料污染、气候变化等挑战,没有一个地区、国家能置身事外。
正如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国际政策司司长兰吉特—辛格所言:各国无法独立应对这些挑战,国际合作和全球伙伴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重要。
尤其对于东亚区域而言,更是如此。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展最具活力,也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认为,在能源环境、气候等问题交织叠加的背景下,本次智库对话的举办正当其时。
类似的活动并非第一次举办,与会者们熟悉的举办地通常是北上广等地。
为何选择海南?“无论是气候、人文还是发展模式,海南与东南亚都有很高的相似度,双方具有展开对话合作的良好条件。”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李霞说。
参与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合作,海南的优势是什么?“高效稳定的政策环境,足够大的市场,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基础。”这是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发展研究部高级主管赵海龙给出回答。
独一无二的风电光电能源,针对氢能、甲醇的广阔应用场景……大屏幕上,一张张写满“海南机遇”的幻灯片滚动播放,吸引不少与会者举起手机拍照留存。
“近年来,海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尤其眼下正紧锣密鼓准备自贸港封关运作。”李霞期待能借此机会,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了解海南,也希望能吸引更多东亚国家加入与海南的区域绿色低碳合作中。
亮出“海南方案”
全域“禁塑”工作卓有成效
海洋塑料垃圾管理与循环再生利用,是当天智库对话的议题之一。
“塑料污染如今已经是全球最严重的污染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规划主任王茜认为,减少塑料污染,需要全局观念及全局解决方案。
对话中,来自海南的解决方案被频频提及。
“海南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禁塑’工作,通过地方性法规、地方标准、禁塑名录、监管体系以及替代品产业,针对海洋垃圾开展‘海上环卫’工作全面加强船舶‘禁塑’工作,进一步构建省内‘渔船打捞垃圾’海洋垃圾治理多元共治体系,形成了一套具有海南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污染治理方案。”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邸伟杰介绍。
“这些举措对于湄公河流域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湄公学院可持续能源和环境处主任刘国华表示。
禁塑成效显著,但一些问题仍然亟待解决。譬如回到这一讨论:谁会为一个成本达8.5美元的环保袋买单?
“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商业模式。”谈及解决方案,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蓝色经济高级项目官员金诚诚给出了上述三个关键词,“各国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监管及制定激励措施,刺激市场提供更多的可持续替代品及消费场景。”
新加坡UES HOLDINGS公司市场总监朱明同样着重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只有具备性价比、符合商业逻辑的技术,才能被市场接纳推广。”她表示,作为企业,他们正竭尽全力寻找这样的技术,并进行商业化推广。
技术创新、消费者教育、智慧化监管……对话中,观点交锋碰撞出不少新思路、新方案。
“今天专家分享的很多观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科学开展禁塑工作、提升海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比如持续推进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规范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等。”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毛东利表示,海南正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相信这次对话将对美丽海南建设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记者 李梦瑶 陈子仪)
原标题:“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东亚绿色复苏和低碳发展智库对话”在琼举办,与会专家热议:如何让环境和发展有效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