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品种智造是未来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3月20日,在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以《智能品种智造:理念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演讲,就“南繁人”关注的智能育种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展开深入剖析。
“育种历经驯化育种、遗传育种、分子育种、设计育种等阶段。”李家洋提到,如今育种要解决高产又稳产、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在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减少污染等问题,“我们的育种正迈向智能品种的智能培育时代,为以上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新的途径。”
智能品种的智能培育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发挥作用?
“智能作物的智能培育是指通过发展和使用智能的技术培育智能的品种,主要包含智能品种、智能培育两方面内涵。”李家洋介绍,智能品种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动态调整株型,提升光能、肥料、水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提高食物食味与营养品质,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使用,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从而实现“两增两减”的育种目标。
农用大棚正常生产条件下增产43.5%、高温逆境下减损20.3%……现场,李家洋还以番茄为例,展示改良后的品种通过自主应对环境变化,实现顺境增产逆境稳产的成效。
论坛上,智能培育这一话题引发了与会嘉宾的极大关注。李家洋坦言,用好前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等,通过实现数据采集通量化、数据分析智能化,可以进一步提升育种创新效率,推动育种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想要真正实现“智能品种智能培育”的设想,仍需多方面的努力。
“新的育种体系需要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需要建立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李家洋建议,要着力培养复合型的新型种业人才和研究团队,支撑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为智能育种体系建设注入持续动能。(记者 李梦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