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2025种子大会室内展览现场,与会嘉宾参观展示的美味樱桃椒。
室内展览现场,展示的智能灌溉系统。
室内展览展示的小麦种子。
时值三月,春风拂面,默默沉淀一载的“种子”破土而出,带来新的希望。
2024年3月,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在三亚开幕;时隔一年,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如期而至。从“2024中国种子”到“2025种子”,大会名称的变化折射出中国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分享种业振兴的中国智慧。
从斯洛伐克而来的柔毛野豌豆种子,通过“一站式”便捷通关服务,“落户”三亚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崖州湾畔,首位全职外籍育种科学家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进行大豆、南瓜等作物新品种选育……一幕幕场景,折射出海南南繁种业日益浓厚的“国际范”。
当前,海南正着力打造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南繁硅谷,推动农业种质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种业关键生产要素实现有效集成与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合作交流新平台。
A
种下“共赢种子”助力全球粮安
中国、荷兰、巴西、阿根廷、泰国……本届论坛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种业人为“一粒种子”奔赴鹿城,就种业国际贸易、育种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大会期间,国际种子联盟(ISF)、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亚太种子协会(APSA)等三大国际种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悉数出席,在思想碰撞间探索探讨种业发展的未来。
“不论是玉米育种还是其他作物遗传育种,都需要国际合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研究员番兴明多年来从事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研究工作,在他看来,只有拥有尽可能丰富的种质资源,才能从中选材组配,为育出良种带来更多可能。
在推动国际种业合作的道路上,中国努力种下“共赢种子”,共同培育全球种业繁荣之花。
绿色世界基金科技公司CEO蔡金爱注意到,中国鼓励开展国内、国际交流。近30年来,中国种业发展迅速,不少产品和国际接轨,品质达到国际水平。
对此,国际种子联盟秘书长迈克尔?凯勒深有同感,“中国为全球种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期待与中国种业界深化战略协作,加强交流合作。”
这种期待也在逐渐成为现实。论坛上,中国种子协会与国际种子联盟将签署合作备忘录,助力推动种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备忘录聚焦种质资源交换、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产业领域。”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主席崔野韩介绍,在此框架下,双方将在种质资源、植物检疫、植物育种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为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B
深化交流合作 助力种企“出海”
“目前,我们已有30余个杂交水稻品种通过海外审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纪绍勤介绍,2004年公司成立海南热带杂交水稻研究中心,2007年起先后在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和越南建立研发中心,通过与各国优质种质资源杂交,实现全球“穿梭育种”。
在推进种业国际化的道路上,企业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将优质中国种业产品推向世界,同时把国际先进的种业资源引入国内,促进种业双向流通。
本次大会期间,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首次面向全球发布27个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热带优稀水果资源引进与评价体系建设”是其中之一,项目新引进热带水果种类不少于100种,品种数量不低于300个。海南南繁种业集团副总经理黄振瑞表示,将通过整合资源,让好品种留在本地示范推广,打造品牌,让种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齐头并进。
论坛上,“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倾囊相授”在海外发展中总结的成功经验,助力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世界。
“中国种子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海外、在国际组织的沟通交流中找到自己适合的角色十分重要。”武汉庆发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波坦言,企业必须在技术上有优势,同时要向着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行。
“从管理上来说,加强品种权保护,鼓励更多企业从事果树、花卉、食用菌等小众作物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杨坤认为,要进一步推进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之路,加快完善种质资源育繁种技术、检验检测技术、栽培植保等公益性研究成果的评价、推广与应用政策。
中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国权则建议,要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做强做大中国种业品牌。“强化科技投入,抢占种业创新高地,强化金融赋能,助力打造领军企业。”他说。
C
加强制度创新 探索国际合作“海南实践”
近年来,三亚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快打造服务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南繁硅谷,在种业科研、国际合作、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纷纷落户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种业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亚用好用足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可持续粮食创新中心、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三亚市副市长张长丰介绍,通过与13个国家的36所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颇具规模的国际合作网络。
在全国率先推动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海南全力推进三亚崖州湾知识产权特区建设。目前,全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分中心、农业植物新品种审查协作中心已相继落户鹿城,为种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
如今,这种探索仍在继续。“在和海外开展合作中,我们的痛点之一就是海关通关时间不可控。”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朝晖发出疑问,“海南能否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在海关上提供更便利条件,助力企业更方便承接国际样本的检测?”
针对这一问题,海南给出答案。大会期间,海关支持种质资源安全便利引进系列制度创新新闻发布会举办,“海南自贸港进境跨关区附条件提离种苗快速通关模式”发布。
“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等口岸进境运往海南自贸港的种苗,经过口岸海关现场检查并已经取样送检的,不需在口岸等待实验室结果,即可提离到海南自贸港内符合监管要求的场所存放。待结果出具后,企业再办理通关手续。”海口海关动植检处植检科科长陈淑娟介绍,实施后进境种苗通关时间压缩10至15天,种苗存活率提高到95%以上,在保障生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通关时间、减少通关成本、提升种子成活率。
作为我国种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海南正以制度创新激活资源流通、以平台集聚链接全球智慧、以人才融通推动技术破壁,蹚出国际种业合作之路。(记者 李梦楠 王程龙 摄)
原标题: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深化国际种业交流合作 在海南,蹚出国际种业合作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